粤语歌手推荐联盟

李碧华——写最有情的鬼和最无情的人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这篇稿子拖了一个多月,一直想再找时间重温胭脂扣和青蛇,一个人还是有些害怕看饺子之三更这样真正意义上的恐怖片。这三部与霸王别姬可能是李碧华最为观众熟知的电影剧本。                                                                                                   胭脂扣:人鬼情未了

胭脂扣电影中有一对相恋的男女,被赋予旁观者与帮手的角色,串起了如花寻人的整个故事。从今生痴痴寻人到前世步步分离,导演用插叙回忆的方式回应着观众看到今生如花所有行为后产生的种种疑问。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忆起与十二少的前世,虽心中始终被他消失的问号充斥,却也觉得有滋有味吧。也许故事停在如花寻人不得是说不过去的,不仅是如花的一份痴心,连观众也被带入了这样的梦境,它越是引人入胜,等到剧终心中疑惑落听,心中越是怅然吧。

那对恋人在听完如花讲述自己与十二少相约吞食鸦片共赴黄泉的故事后,缱绻缠绵一夜。新的一天开始时,他们问对方,你会为了我去死吗?“不会”。“我也不会”。也许这才是真实存在的感情关系,始终有一条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底线,为对方的选择保存想象空间。而如花与十二少,则是情深不寿的代表,他们一路走来的种种选择,更像是各自为自己的感情做交代,与实实在在的感情关系是不同的。

看起来李碧华写了一个最有情的鬼和一个最无情的人。但我相信,活着的人未必比较快乐满足。他原以为此生不会再见,最起码对于如花的希望已经随着她的离开就终结了;而如花却以鬼魂的形式留在人世,直到再见到十二少之前都保有着自己最珍贵的那份期待。

突然想起孔雀东南飞里的一句: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如花与十二少,是爱情里的一种形态。

                      怪力乱神:人之分身

张国荣参与电视节目《今夜不设防》录制时,谈起曾受邀出演《青蛇》中的许仙一角。作为男人,他也嫌弃许仙的懦弱世俗胆怯。但人就是人,如果死过一次还有灵魂,也许才有机会明白什么叫做不惧、脱俗、担当。有几个人有这样的机会去经历生死考验呢?这其中又有几个会在面对生死试练时选择拥抱死亡?

是人,是鬼,是妖怪,为什么除了人以外,还会有鬼怪,有神仙?其实不如把这两种非人的形态当做是人内心世界某些特点异化乃至到达极致后的结果。魑魅魍魉,有他们留存世间不肯离去的理由,这缘由往往都与人有关;各路神仙经历了凡人所不能承受的劫难后,自然会飞升,点化凡人俗务。怪力乱神的故事里,鬼怪似乎都被划为有情无情之类,而神仙除了有情无情,行为选择里却要多一份理性与智慧。到底谁更自由自在无碍?

聂小倩是鬼,可她让宁采臣放下了纠结于人鬼的执念;白蛇是妖,却给了许仙一段世俗当中也难得的夫妻情缘。人鬼之间的情怎么能了?鬼让人发现了自己身体里的另一部分啊,人也让鬼从无根的游魂体会到将自己扎进尘世生活里的平凡安稳之感。

日本有两部十分有名的漫画,一部是百鬼夜行抄,另一部是夏目友人帐。前者是各类关于鬼怪的传说,他们长相如何,按照什么样的原则去行事,也都有好恶悲喜;后者是一部治愈系漫画,讲述脆弱的人类被鬼怪救赎治愈的故事。笃信万物有灵的日本人,会在鬼怪的行为中为生而为人的各种不圆满寻求出路。中国也有山海经、封神演义,其实百鬼夜行里的很多鬼怪都是从山海经中演化而来的。

                      食色性也:人之大欲

李碧华除了写鬼怪,还写美食。特立独行、诡谲甚至有些魔性的故事构思,也反映在这些美食文章上。《红袍蝎子糖》就是她的美食笔记,写美食,其实也写那些与各类美食相关的人,或者准确地说,人性。不同的人吃相不同,面对食物的心态不同,甚至谈起食物都要扯上一些因果报应的故事。

饕餮在中属于七宗罪之一,在中国人的鬼怪故事里,饕餮同样可以串起罪孽的因果链。食物中也许包裹着祸心,也许承载着欲望。美食当中藏着故事,这些故事还能骇人,是因为人对于自己做过的孽还有一份意识,即便作孽当下也许不自知。而这份隐藏在人心深处的一丁点自知,会被食物唤醒。

《饺子》不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么?看完电影简介,我心里笑道,这部拍摄于2004年的香港电影,是不是在完成一次对于香港回归后香港人转型压力的侧写?过气女明星、富商、包二奶风潮,吃胎盘...想要依靠吃进胎盘保持青春魅力的女主角,大口大口吞咽的,不是别的,正是香港人面对新的角力时产生的压力与恐惧吧。

希望能起死回生,希望能再创辉煌,却囿于与自己摩肩接踵擦身而过的一波又一波人潮无力挣脱。她自我催眠道:为了重生,为了希望,吃就吃吧。虽然旁观者觉得这样的希望荒诞至极,如同泡影。但如果追求极致美妙的希望,就能够让压力与恐慌被消除的可能性变大,那画地为牢和圈地自萌又有何不可?

                             写在最后

一直非常喜欢有隐喻意义的故事,从《魔力月光》到李碧华的这些电影剧本,还有《牧羊少年奇幻之旅》。Metaphor exists everywhere,这些隐喻把人本身照得更明白。

梦里六趣与觉后空空,究竟是不觉晓更好还是有大千更好呢?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really a question.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