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歌手推荐联盟

弱者易怒如虎,强者平静如水(深度好文)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真正内心强大的人,一定有一颗平静的内心,有一颗温柔的心肠,有一颗智慧的头脑。一定经历过狂风暴雨,体验过高山低谷,也见识过人生百态。 


作者 | 丹尼尔

来源 | 丹尼尔先生(MRDANIEL777)



弱者普遍易怒如虎,而且容易暴怒;强者通常平静如水,并且相对平和。一个内心不强大的人,自然内心不够平静。内心不平静的人,处处是风浪。再小的事,都会被无限放大。一个内心不强大的人,心中永远缺乏安全感。


不够强大,意味着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通常表现为:要么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要么活在他人的眼目口舌之中。从而失去独立的判断能力,变得摇摆不定和坐立不安。


要想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需要具备至少以下六大品质特征:


1)高度自律和自黑;

2)必须经历绝望;

3)培养独处的能力;

4)不设限的思考;

5)需要一个信仰;

6)BE YOURSELF。


No.1 高度自律和自黑




为什么不说自信呢?不自信的人,普遍内心比较脆弱。一个自信的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事往往带着积极向上的力量,并时刻充满激情。所有的盲目自信,和空腹自信,都是自以为是。心中要有真才实学,哪怕在不断的试错,但终究能到达攀登高峰的那一天。


人的自信到底从何而来?以及如何培养自己的自信?高度的自信,从高度的自律而来。自律又是什么?自律就是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先学会克制自己,用严格的日程表来控制生活,才能在这种自律中不断磨练出自信。自信也代表着对事情的控制能力,连最基本的时间都控制不了,谈何自信?


除了自律以外,自黑的能力也相当重要。世界之大,什么鸟都有。等你哪一天稍微做出点成绩,很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便在背后,唧唧歪歪的议论是非。从最开始的吐槽,到断章取义的论断甚至无趣的黑你。


自黑就是自己嘲笑自己,自己黑色幽默自己。自黑是一种沟通方式,也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另类的修养。自黑不是等到有人说你时才出现,而是从头到尾都需要有的能力。你必须看透那些无聊恶俗的人,要比他们还会擅长黑自己,待他们自知无趣后,便会羞愧的退场而去。


No.2 必须经历绝望




经历绝望的意思,就是已经走过这段岁月。也许你还未曾绝望过,并不意味着你不坚强,但一定没有经历过绝望的人坚强。未绝望过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绝望可能是情感、事业抑或无法面对的孤独等等。


「必须」 是一个前缀词,一个重要的状态。「必须」并非主动选择,而是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当绝望来临时,坦然无惧的接受它,即使当下极其痛苦,甚至失去了自我。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才是值得体验的一种人生。


强大的人不是征服什么,而是能承受什么。一些事情,只有经历过了,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和懂得人生的真谛。绝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勇气和激情。经历绝望,但不要被绝望吞噬。相反你要胜过它,如同战胜黑暗,迎接光明一样。


No.3 培养独处的能力




孤独和独处并不是一件事,是两码事,而且经常会被混淆。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如果说不擅交际是一种性格的弱点,那么,不耐孤独就简直是一种灵魂的缺陷了。


要耐得住寂寞,不随波逐流。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所谓的成熟,就是你越长大,越能学会一个人适应一切。在独处的时光中,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并培养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


人只有先学会爱自己,才有能力爱他人。如果你不学着与自己对话,便更难和别人交流。越能独处的人,越能面对和理解困境,也越能与他人相处。因为能瞬间换位思考,更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No.4 不设限的思考




你的眼光要比别人远,你的心胸要比他人宽广。天天算计的人生,未来迟早也会被人生算计。除此以外,还活在各种小心眼和小格局之中。


人生如同开车一样,当你比别人快30码,你体会到的感受别人无法感知。人生又如同开飞机,当你比别人高30000英尺,你看到的视野自然不同于他人。意思就是,当你在追求更高更远的美景时,也就不必在意他人短视的眼目。一切自然云淡风轻,不再受影响。


宽阔之后,就不会受狭隘主义的捆绑。自由之后,就不会受形式主义的限制。


No.5 需要一个信仰




人实在太有限,不论你信仰什么,总归要有一个信仰,否则和动物无任何区别。


在这个时代,几乎人人都有信仰,只是各自的信仰不同而已。有人信仰权力,有人信仰金钱,有人信仰自我,有人信仰爱情,有人信仰幸福,有人信仰美食,有人信仰党派,有人信仰制度,有人信仰无神,有人信仰有神,有人信仰多神,有人笃信基督...


不管什么样的信仰,都令人值得尊重,而且任何信仰都需要深入了解并相信,才能称之为信仰。任何一种信仰,如果是稀里糊涂的信,都称不上信仰,属于迷信,包括在内的所有宗教信仰。


智慧和真理,有着天与地的距离。学会渴慕真理胜过追求智慧。真理能使人更有智慧的来看待世间万物,宽容的态度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无比坚定的信念奔走人生之路,从容淡定的直面人性的黑暗和世间的悲剧。


No.6 BE YOURSELF(做回自己)




JUST BE YOURSELF.  不要试图取悦所有人,现在做不到,未来也做不到。


人不可能面面俱到。每个人应该会有自己最在乎的人,他们才是你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倘若他们对你所做的事有误解或质疑,值得你花时间去回应和解释。


以下是个人最在乎的三类群体,仅供参考:


1. 家人(亲戚不算在内,一年到头只见一回,并不清楚你的人生定位);

2. 人生知己(为数不多的真正挚友,一切都知根知底);

3. 牧师或导师(属灵上的导师,和职场中的前辈引领者)。


他们的评价/意见/建议,则会认真的聆听。若存在不理解时,一定会充分的解释和回应。只有真正在乎的人相对全面了解你,其他人大部分是片面的认知。在生活中也没有特别的交集,有的只是道听途说或仅仅是几面之缘而已。


不必回应那些熟悉的陌生人,他们并不一定真正关心你,更多的只是好奇宝宝。时间如此宝贵,无暇顾及这些,也不在解释的义务范畴。你的人生并不需要活在他人的言语中,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等着去做。



内心强大的人,很少在意他人的看法,包括熟悉的陌生人。就像积极的人很少关注消极的信息,即便看到,也自动瞬间被屏蔽或消化。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定位和追求。


遇到了障碍,会想尽一切办法铲除。遇到了挫折,也不轻易放弃倒下。克服了困难,便拥有了力量。解决了问题,便拥有了智慧。走出了黑暗,便拥有了希望。对他们而言,这些仅仅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真正内心强大的人,一定有一颗平静的内心,有一颗温柔的心肠,有一颗智慧的头脑。一定经历过狂风暴雨,体验过高山低谷,也见识过人生百态。惟愿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论何种境遇都能充满智慧的刚强壮胆,成为内心强大的人。



延伸阅读


遇见更好的自己

文 / 薛法根


做教育的事,时间一长,就失了新鲜,渐渐淡漠,以致心生厌倦。一个经常不做作业的孩子,会让你头疼不已,视作麻烦。然而,这个孩子没有做作业,居然敢来上学,居然脸不红心不跳地坐在课堂里,居然任你批任你责,甚至你冲动地叫他“滚”,他也不曾挪动半步……这不和“UFO”一样,是一个待解之谜吗?


假如这么想,你便会对这个孩子充满了好奇,忍不住去探个究竟;再假如你转化了这个孩子,那么恭喜你,你已发现了教育的一个秘密,你也成了学生成长旅程中的重要他人。这,便是教育研究;这样的教育研究,既可以改变孩子,也可以改变自己,让你遇见一个更加美好的自己。


一、寻找一生的“恋人”


生活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教育生活中令人烦恼的问题比比皆是。我们穷于应付,困于无奈,久而久之,就有些麻木了。教育研究,就是把你从麻木中唤醒,正视教育问题,并且在一团乱麻的问题中,找到那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头”,透过问题的乱象看到问题的根源。


你看,语文课“教和不教”几乎没有差别;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教的几乎全然不同;语文学得好的,几乎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教得累学得苦,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我自1988年任教语文,一直在教学中追问这个现代语文的百年难题,直到1997年才从一堆乱麻中发现了一个“线头”:语文教学内容的碎片化。一篇课文所潜藏的语文知识无所不包,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教师唯恐教得不完整,便沿着课文一路教下来,星星点点的语文知识,多而杂,碎而浅。


一节语文课要教的知识点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我借用心理学家米勒的组块原理,即“一个人短时记忆的最大容量为7±2个知识单位”,将若干个知识碎片整合成一个结构化的知识板块,减少识记的数量,提高识记的质量,以此重组教学内容,教得简要,学得透彻。这,便形成了语文组块教学研究课题。


这个由问题引发的研究课题,一做便是18年。找到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就如遇上一个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恋人,让你朝思暮想。胡适先生在《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中这样写到:“如果你有了一个真有趣的问题天天逗你去想她,天天引诱你去解决她,天天对你挑衅笑你无可奈何她。这时候,你就会同恋爱一个女子发了疯一样,坐也坐不下,睡也睡不安,没工夫也得偷出工夫去陪她,没钱也得撙衣节食去巴结她。没有书,你自会变卖家私去买书;没有仪器,你自会典押衣物去置办仪器;没有师友,你自会不远千里去寻访师友。”


的确,有了“组块教学”,我的教育生活中就有了主心骨,再忙再累,也会感到心安,也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即使在最疲劳的时刻,只要和人一谈起语文教学,一聊起组块教学,便会莫名地兴奋起来,整个人充满了精神。看书时,只要在文中发现含有与组块教学有关的概念或思想,那些词句和章节就会从书里面跳出来;有时看一些闲书,也会自觉地与组块教学产生无限的联想。如果没有这样一个魂牵梦萦的教育问题,即便满屋子都是好书,你也不会有读书的冲动,更不会从中有所发现。心里装着一个值得你研究一生的课题,你的人生也会烙上研究的印迹。


二、研究的三重境界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研究中生长的是一种实践智慧,将他人的思想和经验移植到自己的课堂里,结出属于自己的实践硕果。1990年,我在江浙沪两省一市的学校整体改革研讨会上,上了一堂作文课。经过精心设计的素描作文《织女塑像》,上得学生鸦雀无声,上得我汗如雨下,糟糕透了。


怎样上好素描作文?当时我的身边一无名师指点,二无同伴互助,孤独之时看到东方电视台正在热播《贾老师教作文》。只看了一集,我便在心里拜了贾志敏老师为师,千方百计翻录了三盘《贾老师教作文》的录像带。


每天下班回家,就霸占了家中唯一的电视机,看贾老师教作文。我边看边记,将贾老师的上课内容、指导用语、评点技巧,一五一十地记录下来;一节课反复看两三遍,揣摩每一个教学细节,并熟记于心。然后,我就把这节作文课悄悄地搬到自己的班级里上一遍。一开始有些生硬,只顾自己教;慢慢地熟练了,就关注起学生的课堂反应来,越来越觉得贾老师的办法真灵,一用就让学生有了变化,于是心里就有了底气。


就这样,我模仿了贾老师的12节素描作文课,渐渐地发现自己在课堂变得像贾老师一样沉稳起来,耳朵也变得灵敏了,听得出学生发言中的语病。


1993年,我在模仿的基础上,尝试了一节自己设计的素描作文课《奇妙的魔术》,让学生现场看老师表演“白纸变字”的魔术,当堂描述一件事。这节课的实录获得了江苏省“教海探航” “我最满意的一课”征文活动一等奖,我应邀在泰兴的颁奖大会上作公开教学。当时听课的斯霞老师向我翘起了大拇指,录课的老师激动地说:“拍了这么多的录像课,这节课最精彩!”


从模仿起步,是我作文教学研究成功的一个秘诀。事实上,每个人都经历过从模仿到借鉴,进而到创新的研究阶段。别人的先进经验如盛开的玫瑰,移栽到自己的花园里,需要你的创造精神作为土壤,而非依葫芦画瓢,简单模仿只能东施效颦。不善于模仿的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只是马马虎虎掘出一株玫瑰,把活着的根都砍掉,有时甚至把花枝也折断了,而上面还开着香气扑鼻的花朵呢。这样移过来的玫瑰,没有多久就焉掉了,枯萎了。”用心揣摩别人经验背后的思想与理念,才能领会如此教学的深层用意,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随机应变,创造性地教学。


在我的研究过程中,贾志敏、于永正、庄杏珍等诸多名师大家的教学经验都先后迁移到我的课堂里来。采众人之所长,成自家之特色。如今,我渐成“凊简”的教学风格,得益于对名师教学的模仿与借鉴,更在于自己对教学有了独到的理解,产生了自己的语文教学思想。有思想才会让方法得心应手,发挥最大的教学效能。同样一段话,同样用朗读,于永正老师教一个孩子连读了八遍,教得风生水起;而另一个老师只教孩子读到第三遍,那个孩子便羞愧得落泪抽泣。研究,最可贵的是“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句子”。有些人言必引用某某家的思想或理论,没有自己的思考与见解,波兰教育家亚努什·科尔恰克幽默地打了一个比方:“指望别人给你提供思想,无异于委托别的女人生你的孩子。”


佛家悟道有三重境界: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当你步入第三重研究的境界,你便会看到不一般的自己。


三、一起来改变世界


教育是一群人才能做成的事业,单打独斗难成教育的大事。要做有价值的课题研究,需要一个团队的研究智慧。如何形成研究团队?乔布斯向时任百事可乐总裁约翰·斯卡利加入苹果团队,只问了一句话:“你想用卖糖水来度过余生,还是想要一个机会来改变世界?”一个人,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群人,一心就能走出一条路,一条语文教学的科学之路,一条改变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这是一件值得一群人做一辈子的大事。为一大事而来,团队才有持久的凝聚力和不懈的战斗力。组块教学始于1997年,最初是我一个人的执着,留下的仅仅是几个不深不浅的脚印。一群人、一个团队的执着,留下的就是一条清晰可见的教改之路。


伟大的团队,总能让即使平凡的队员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组块教学团队在共事成事的历程中,创造了一个个的发展平台,提供了一次次的锻炼机遇,成就了每一个人,让团队中的每一个伙伴都变得更加优秀。


让自己长成一棵大树。作为团队的领衔人,我深知“水涨船高”的道理,也深知“海阔心无界、山高人为峰”的哲理。做强自己,让自己长成一棵大树,才能更好地引领团队。我始终扎根教学一线,将理论建构和实践创造融为一体,不断推陈出新。凡是老师感到难教的课文,我都作为课题来研究,发现并建构适宜的教学内容,寻求最佳的教学设计,发现普适的教学原理,并现场教学展示、讲解示范。每一个教学范例,都力求简单实用,便教利学;每一个教学理念,都力求简洁明了,学以致用,用即有效。由此,我的语文课为广大语文教师所借鉴、模仿,被称为最接地气的语文课。


让伙伴变得更加优秀。教学是一种创造,是人的一种内生力量的创造。同是组块教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也可以有不同的风格。“似我者死,学我者生”,团队研究的意义在于“求同存异”,保持每个人的独特性与唯一性,在于“成人”。我们期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听得到不同的声音,看得到不同的风格,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千人一面,不是成为组块教学刻印出来的“模子”。沈玉芬老师从联结性学习出发,建构了自己的“关联教学”理论;王晓奕老师从教与学的关系出发,提出了“适性教学”主张;徐国荣老师积极践行“言语形式教学”……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每一个人成长的足迹,变得更加优秀而自信。


来源 | 丹尼尔先生、小学语文名师

图 | Pinterest

责编丨张磊

“新校长传媒”广告合作请联系 023-67450968


推荐阅读

点击关键词,阅读更多“智见”内容

直击心灵的纪录片 家有女儿必看电影

内向是优秀特质 电影课程

8分钟人生 | 小学书目 | 美国教育阶层

批判性思维最佳定义 7件浪漫而正确的小事

 阅读与存在 碎片化、深阅读 读书真相




/ 2017年《新校长》杂志 /

点击下图,马上订购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